中國時報【周曉婷/南縣報導】
在台南鄉下開小雜貨店的殷姓老翁,從廿一歲退伍、工作後,儘管收入不豐,
仍瞞著家人,天天攢存小錢,每月持續捐錢給慈善團體,從最早月捐一、兩百元,
到現在年捐九萬多元,連老人年金全都奉獻。如此行善已近半世紀,
枕邊人和三個兒女到現在還蒙在鼓裡,他決定讓這個祕密跟他一輩子。
七十歲的殷翁每天打赤腳跑步,捨不得穿鞋,在南縣家扶中心的捐款代號叫「善心人士」。
中心主任周明泉說,他從民國六十九年進入該中心服務後,始終有一疊送不出的捐款收據;
捐款人大都會留收據抵稅,殷老先生則對收據避之唯恐不及。
多年前有天傍晚,他首度送收據上門,殷翁竟大驚失色,拿著收據就往二樓跑。
他見狀覺得很奇怪,追問之下,殷翁才說,因為家人都不知道他捐款一事,
他得趕在家人回來前把收據藏好,免得被發現。有了這次經驗,
周明泉再也不敢把收據送到他家,
連郵寄也省了,只好每月收到捐款時開出「善心人士」收據留存。
殷老先生和太太育有一兒二女,雖經營雜貨店,但因住家附近有三家雜貨店,
他的店面最小,生意也不好,一家五口靠雜貨店維生。他告訴周明泉說,
因為太太很嘮叨,從年輕念他念到老,家裡經濟不寬裕,
小孩讀大學還得上銀行辦助學貸款,如果太太得知他有錢捐給家扶中心,
卻沒錢給孩子讀大學,恐引發「家庭大戰」。
周明泉說,家扶中心從八十五年開始採用電腦紀錄捐款明細,
殷老先生雖非捐款大戶,但每月捐款從不遲到。
電腦紀錄可查的,總共捐了四十七萬五千多元,以往每月捐三千元,
去年卻累計捐了九萬三千多元,他為此還特地去問殷老先生原因。
殷翁的回答,同樣令他大為感動。
原來殷翁常在報紙上看到社福機構因金融海嘯捐款縮水,擔心受扶助家庭生計受影響,
想到自己一兒二女都有穩定工作,不再需要他操心,
自己和太太兩人平日生活開銷不多,家裡還有一間柑仔店,
子女每月也會給他生活費,乾脆把子女給他的生活費及敬老津貼都捐了。
殷翁透露,他從民國五十年當兵退伍後,開始每天存一點錢,到了月底再捐給慈善團體。
最早每月捐一、兩百元,到後來每月捐三千元,和太太結婚至今,也沒特地講這件事。
家人從不知他捐錢一事,他也早已打定主意讓這個祕密跟他一輩子。
資料來源 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410/4/23mam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美好的星期六妮妮居然在上班~
唉~多希望有一天星期六可以不用再輪休了
這樣多出來的時間就能去走走 好好放鬆心情囉!
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啦!
重點是這篇文章
在休息的時間剛好逛到首頁就發現了這篇
標題很吸引我,所以就忍不住的點進來看了
看完真是很感動~
每次一看到自己省吃檢用但卻把錢捐給公益團體的文章
就一整個感動到不行
在現在的社會裡,真的是很少有這麼有愛心的人了
而且他居然從21歲開始捐款到現在都不曾中斷過
這49個年頭來都在為這些較弱勢的家庭默默的付出
連子女給他的生活費及敬老津貼都捐出來
這種心意實在是太偉大了!!
我想除了金融海嘯的原因外,
或許有些是因為有太多善款遭濫用且費用支出較不透明化
而使得大家對公益團體不放心
即使想捐錢幫忙,但還是會擔心
因為這些種種的原因使得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欠缺協助
其實大家可以找各地的家扶中心、勵馨基金會、創世基金會.....等
這些費用透明化,且較讓人信任之慈善團體
或是購買身心障礙朋友一點一滴手工打造的商品
不是用金錢在援助他們,而是給他們一個愛的鼓勵。
其實不用花太多錢,只要每天存下一點點的小錢
就可以在無形中幫助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
希望大家都能發揮一點點的心意
讓每一顆無助的心,得到最實質的幫助。
看完了之後,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嗎 ? 喜歡的話要記得給我一個鼓勵的 推推 哦 ↓↓